当代文坛

艺术空间

名家视阈

  • 丝绸之路文学史学术体系探赜

    程金城;

    关于丝绸之路文学的研究虽有所深化,但仍缺乏学术体系的整体感和系统性、话语体系的针对性与解释力,亟需重新理解其构成体系,重建其研究范式,重释其价值意义。采用丝绸之路文学史的研究视域,打破文学的国别界限和地域界限,将丝绸之路文学视为相互关联的对象,从横向共时的“相通”与“差异”和纵向历时的“永恒”与“变异”角度重新阐释发生在丝绸之路沿线的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奇、历史叙事和行记、经典翻译等文学事象,进而建构起丝绸之路文学研究范式和学术体系,才有望整体推进丝绸之路文学研究,推动现当代丝绸之路文学的蜕变与新生。

    2025年05期 No.283 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学术观察

  • 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圆桌谈

    黎杨全;刘方喜;曾军;单小曦;谷鹏飞;张贞;

    <正>黎杨全: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我们现在进入圆桌会议时间。本次圆桌会议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人工智能”。这一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老师建议。胡老师长期关注文艺学前沿领域,对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引起的文艺理论创新颇感兴趣,因此我们特地增加这一环节,讨论这样一个重要而前沿的话题。这一话题不仅涉及AI技术引发的文论问题本身,更关乎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五位嘉宾,他们都是长期研究或关注AI文艺的学者。

    2025年05期 No.283 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学者笔记

  • 一蓑烟雨,万缕诗思——《一蓑烟雨》阅读笔记

    张清华;

    “一蓑烟雨”借自东坡《定风波》中的诗句,表达的是一种与自身和世界和解与自适的意绪;从《时间笔记》到《一蓑烟雨》,梁平并不沉湎“时间主题”的伤怀,而更多的是聚焦于“空间的纪行”;更核心的部分,是表达60岁以后的感怀,对生命的顿悟与自然和历史的重新认识;其对历史人物和诸多大诗人的理解与对话,实则是传达自我的镜像;总结起来,这些镜像的要义,便是“杜甫的心”和“东坡的魂”。

    2025年05期 No.283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高端访谈

  • 在联系与“对话”中精准指认新诗——罗振亚教授访谈

    罗振亚;宋宝伟;

    <正>一新诗批评宋宝伟:罗老师您好,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个世纪多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模式,也完成了新诗的现代化建构。新诗流变可谓跌宕多姿,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各自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更迭转换,“面容”丰富,“形象”多元。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反”取向探索对新诗形象建构意义重大,这为我们认识新诗提供了新的视角,您是基于怎样的思考提出这一全新的批评思路?

    2025年05期 No.283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发现经典·胡学文专辑

  • 乡间旧梦与世间万象的生命观照——《龙凤歌》读札

    张学昕;滕心愉;

    在《龙凤歌》这部沉潜、酝酿十年之久的长篇小说力作中,胡学文以其厚重深情、灵动质朴的笔触回望了乡间的旧梦。一匹飞驰奔腾的枣红马,串联起讲故事与听故事的人、父辈与子辈、师徒之间百转千回的情感羁绊。作者在描摹生命个体的情感认同过程中,融汇了“南方”与“北方”的“在地性”特质,整合了从“地方”到“地方感”再到“无地方”的文化体认过程,于张力之中注入想象的力量。胡学文在小说中深描了朱家四代人的微观生活史,折射出历史与现实之变和伦理之思,也将生命体验中的“爱”和“怕”呈现得舒朗而深邃。同时,胡学文并未停留在对岁月流转中的民间技艺进行“百科全书式”的呈现,而是在世间万象的观照之中,专注地思索道德品格的分量,让“技”成为“道”的具象化表达。

    2025年05期 No.283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创伤、反抗与精神觉醒——胡学文小说主题解读

    韩文淑;

    胡学文的小说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创伤叙事诗学,通过微观心理机制与宏观社会结构的互动,揭示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文化处境与人的精神困境。首先,通过“陌生化”叙事策略打破日常经验的自动化感知,在看似平凡的生存境遇中开掘深层心理真实;其次,呈现城乡二元结构中传统伦理与现代性冲突所导致的主体异化现象,特别是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失语与道德困境;最后,聚焦女性边缘群体,关注其如何通过非常规抵抗策略实现主体性重构,揭示“疯癫”“泼妇”等病理化标签背后隐藏的生存智慧与反抗逻辑。可以说,胡学文的创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批判或心理写实,构建了一种介于个体创伤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叙事装置。他对自然意象的象征和文化心理的开掘,不仅强化了文本的诗性维度,而且为理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与精神图谱提供了认知图式。

    2025年05期 No.283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歉疚”:《龙凤歌》的情感发生与叙事动力

    荆亚平;

    情感和伦理一直是胡学文小说关注的重心,在《龙凤歌》中,作家处理的乡村历史经验与生命体验,因关涉自己的家庭及家族成员而表现出更强的“属己”特性。胡学文通过对乡村世俗生活的向下垦掘,试图勘破缠绕在中国式亲情深处的情感密码——“歉疚”,深描中国乡土社会的道德信条和精神图景。“歉疚”是《龙凤歌》的叙事动力,决定了小说的体式和结构,是构筑人物性格命运的重要元素,甚至决定了小说“以轻化重”的审美格调。同时,《龙凤歌》也是作家重返生命的来处,在生命的坐标轴上锚定写作的原点,重建写作的意义并召回写作者尊严的自证之旅。

    2025年05期 No.283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曲径通幽处(创作谈)

    胡学文;

    <正>DeepSeek横空出世,无疑是2025年最大的热点之一,如果说之前AI写作只存在于部分人的个别实践中,那么,随着新年的脚步,AI以其突然、迅猛、无差别的“入侵”方式来到我们身边,不管喜欢与排斥,不管用与不用,都不能无视、否认。这是不可改变或逆转的,它太强大了。关于个体写作是否被AI取代的讨论一时间铺天盖地。某位评论家在读书班上,讲个体写作的不可替代性,有学员立刻反驳,并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人机合作是可行的,相较于其之前的独立书写,这种合作有着极大的优势,并一一列举。这个学员不是故意唱反调,而是确实感觉、体会到了AI的优势和便捷。

    2025年05期 No.28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同时代批评

  • 重返地方、冲出日常与科幻现实——近十年来“80后”作家的创作转型

    唐诗人;

    考察“80后”作家过去十年的创作变化,可以概括出三大类型的转型方向:返归故乡的地方性写作、走出个体经验的城市书写、纯文学与科幻文学相互融合的科幻现实主义叙事。这三个转向,是“80后”作家经历完青春写作之后由内而外的创作变化,也与过去十年世界性的社会剧变和文化现实相关。后全球化时代的“重返地方”,是一种全球性的思想潮流;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促使全世界的创作者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境况和未来命运。过去的十年,对于“80后”作家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性时期,他们开始用自己擅长的文体承担起书写历史、批判现实的文化重负,作品也有了更清晰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2025年05期 No.283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走向更加丰饶的“地方”——地域批评的五副面孔

    刘启民;

    近年来,来自各个人文话语体系和现实文化处境的人都在谈论“地方”,当下至少存在着五种不同的“地方”话语脉络。一是创造性的文化力量在与“中心”的对位与互动之中,在流动和“去中心化”的过程里实现文化的更新与新造;二是固着在某一地域的文化力量钩沉一地的历史,对沉积于此的地域性文化质素进行编纂、总结,形成具有历史意味的“地方”撰述;三是学院派的理论学者把“地方”提升为一个超越性的理念,探讨“地方”表达的历史机制;四是在中产阶层旺盛的文旅需求之下,“地方”经由游览者们的凝视目光,被商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五是以上这些来自不同机构、立场、区位的言说者,在他们投向“地方”的目光交叠中,形成的话语辐辏和文化激荡。

    2025年05期 No.283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在地”的抵牾、例外与现场——论几位青年作家的“地方性”书写

    王修豪;

    “地方性”对文学书写的诱惑在于“在地”。通过考察几位青年作家的写作与“地方性”碰撞的“在地现场”,我们看见被遮蔽的地方、边缘与异质如何吸引着文学写作,又抵抗着单方面的征用。“在地”的书写意味着自觉地打破文学、历史、伦理叙述与观念的清晰边界,意味着与例外状态的主动相逢。“在地”的污染、例外与现场带来恍惚、浑浊与疼痛的时刻,就是当代文学书写重新找到一种文学眼光的时刻。

    2025年05期 No.283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创意写作研究

  • “非虚构写作”与“青年成长”——不同类型高校写作教学实践回顾

    黄灯;

    笔者回顾了自己在不同高校的写作教学实践,通过丰富的个案叙述,从“个体经验的出场”与“内在力量感的唤醒”两个层面,探讨了“非虚构写作”与“青年成长”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个性化极强的写作实践,因为直面学生的精神困惑、直面“青年成长”这一现实议题,可视为教育学维度对写作课程的灵活运用,充分显示了“非虚构写作”的“跨界性”、“灵活性”和“对现实的敏感性”。笔者由此提出,对“中文创意写作”而言,越是获得学科的合法保障,越要警惕过度明晰的学科边界对它的禁锢,要始终保持学科的“活性”。

    2025年05期 No.283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AI挑战下的创意写作“自我发掘”路径构建——基于深度心理学视角

    孙国玲;

    AI深度思考和创作能力不断地开发和升级,使得很多原创内容领域都受到了挑战,人工智能写作也同样挑战着人的创作意义和价值。2024年中文创意写作学被增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创意写作学的理论框架中“自我发掘”正具备了回应这一现实议题的潜力。此项研究可从创意本位着眼,结合深度心理理论,注重个体自我表达与主体人格发展的关联,探寻身心经验与身体智能的互动方式,聚焦内在自性与创造力生成的转化机制,在人格发展、身体整体功能、创造力生成三个维度帮助创作者进行自我构建,促进人自身的实现和潜能的发展。AI时代创意写作学需突显写作对于人的本体意义,借助现代心理学的资源,成为普通人自我发掘的有效路径。

    2025年05期 No.28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阿来创作论

  • 阿来小说的空间诗学

    李壮;

    在阿来的小说中,时间经验常会被大量转换为空间表征,历史景观会剧烈地注入、并被具体地型塑为地域景观和空间世界。这是阿来小说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之一。时间历史的长河在叙事中不断向具体的空间化对象靠拢、凝固,空间的躯体上呈现出时间的剧变乃至断裂。“地方空间”与“中心空间”的替换重置,“自然空间”与“人造空间”的对峙碰撞,是阿来小说中重要的主题和内容。同时,在形式风格与结构形态上,阿来的小说也显示出鲜明的“空间化”或“空间形式”特征。

    2025年05期 No.283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阿来创作的“史诗性”解读

    赵彦芳;

    在反史诗的潮流下,在宏大叙事和史诗精神遭遇解构的情境下,阿来在以往正统史诗、宏大叙事和新历史主义小说所推崇的秘史书写之外,着力于书写民族的生存史诗,不仅描写历史进程中的苦难,更写出抗争和温暖,实现了从苦难叙事向悲剧叙事的转变,作品的诗性和价值追求为中国的史诗书写带来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2025年05期 No.283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建构、及物与温情的现代化经验——论阿来的地方生态书写

    赵志军;

    生态书写与生态批评的空前繁荣,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领域重要的动向之一,然而其发展却受到同质化问题的严重制约。阿来的地方生态书写具备明显的异质性,其对地方生态破坏与恢复的复杂呈现,要求生态批评从立场到理论的全面更新。跨学科引入系统生态学的弹持理论,可以阐明阿来生态书写之整全性,凸显民族地区在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被严重忽视的温情经验,揭示生态批评场域理论单一、立场偏激的弊病,进而为重塑生态书写与生态批评的建构和及物品质提供宝贵的启示。

    2025年05期 No.283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笔记体或百科全书式叙事——以《机村史诗》附录为中心

    王艺涵;

    《机村史诗》各卷附录的“事物笔记”和“人物素描”,意味着一种笔记式的或辞条式的书写方式,在线性讲述之外,笔记体显现出故事脉络之外同步展开着的生活世界。这些人物素描游离于正文,又成为正文叙事的复调、重叠影像与对位,事物笔记则意味着文体上的补偿,向一种“百科全书式叙事”敞开。可以说,“笔记”和“素描”倾向于成为小说所展现的时代里新事物的编目,这份摘要式的编目或清单成为正文的注释、评论和随想,具有更自由的和开放式的文体意义。

    2025年05期 No.283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影视画外音

  • “神魔+科幻+游戏”的共生叙事——《黑神话:悟空》文化出海之道

    凌逾;蔡嘉洋;

    《黑神话:悟空》已成国产3A单机游戏的国际传播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对《西游记》的叙事创新:结合游戏媒介特性,不仅构筑“后西游”显性和隐性的神魔世界全貌,还借助身体重组、意识融合、平行时空等科幻叙事激发海内外玩家的共鸣,凸显东方想象的世界性。《黑神话:悟空》之后,涌现出一批国产游戏系列,突破“丝绸朋克”局限性,升级为彰显东方文化内核的“国风朋克”,中国故事获得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2025年05期 No.283 15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电影视听符号建构

    喻红玉;

    新时代以来,中国故事通过电影媒介实现了中国价值的广泛传播以及增进了受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通过对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本土电影进行剖析,梳理电影视听符号在叙事过程中的多重作用。聚焦探讨电影视听符号的情绪解释项、能量解释项和逻辑解释项三种功能在意识形态传递和叙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视听符号如何在电影叙事过程中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促使观众的深度思考以及改变观众的原有认知,并通过隐蔽而自然的询唤过程,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最终为新时代电影叙事赋予灵动真实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文化意涵。新时代电影创作在审美体验与价值引导之间形成平衡是提升中国电影叙事能力的基础,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条件。

    2025年05期 No.283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从平面到多维:论电视剧《繁花》的光影技巧

    许璐;

    由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改编的电视剧《繁花》中的光影技巧,将文本中对现代化进程的平面化表达转化为光影烘托下的多维形象呈现,无论是现代城市镜像,还是人物形象和思维模式,都由此得到了更加有感染力的烘托。电视剧《繁花》的光影技巧助力其成为现象级剧集的热点。《繁花》中的光影,超越了单纯的影视技术范畴,承载着创作者们丰富的情感与意蕴,成为一种深邃的隐喻与象征。它细腻地展现了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社会变迁的轨迹,折射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面貌。

    2025年05期 No.283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评论阐释

  • 新媒体语境下现实主义诗歌叙事新变

    邱志武;

    新媒体语境下现实主义诗歌叙事的新变,主要表现在物性叙事的强化、身体叙事的凸显、具象化叙事的增殖,展现出现实主义诗歌叙事的新气象。但是,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可选择性、不均衡性、粗疏凌厉的特性,算法和流量使得现实主义诗歌叙事出现叙事的同质化、叙事深度的稀释、叙事美学的匮乏等问题。新媒体技术也在革新着人们的现实,现实主义诗歌叙事也必须在新媒体与现实主义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2025年05期 No.283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爱的诗意哲学:论何向阳的诗歌

    李骞;

    大爱与善意的品格,是当代著名女诗人何向阳四十多年来诗歌创作追求的主旨内蕴。在她的诗歌文本中,爱的理念是多向度的,比如恋人的纯洁情感,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对平凡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审美认知。尤其是对身边的自然景物,她总是从爱的伦理出发,赋予自然物象生命的哲理内涵。就何向阳的诗歌而言,爱的表达具有哲学观、宇宙观的人生启示,其艺术形式则是一种心灵辩证法的审美表述。何向阳的诗歌创作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品性,以审美的眼光发掘生活中的美和绝对的善,特别是对弱小者所倾注的大爱之心,更是彰显了她诗歌善意的美学价值。善表现在何向阳的作品里,既是人类社会基本的精神素质,也是崇高品德的完美体现。

    2025年05期 No.283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传记”、文献史料及其他——叶兆言随笔中的现代文人书写

    张立群;陶禹含;

    叶兆言散文集《陈旧人物》《陈年旧事》《群莺乱飞》《杂花生树》收录大量关于现代文人书写的篇章。它们多以现代文人姓名为题,具有“非虚构的文字”特征,故而可以从传记的角度加以解读。从传记的角度理解,很容易使其和文献史料联系起来,并呈现亲历性和可信性、关系性和资料性;“评”与“传”相结合与发掘、发现与比较、考辨的特点。而从文体和艺术性上看,这些篇章常常呈现开头“直接点题”、结尾“开放延伸”的模式,其笔法自由灵活,富有抒情性和议论性,文笔生动、幽默风趣、睿智犀利等特点。这类书写可视为叶兆言对于当代文坛的新奉献。

    2025年05期 No.283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散文的跨媒介叙事与可能世界的生成——以《我的阿勒泰》为例

    周春霞;赵勇;

    跨媒介叙事研究扩大了改编理论的研究视野,但研究对象仍然局限于小说、神话等故事性强的文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不断应时而变的文体,散文重真实而拒虚构、强情感而淡情节、彰风格而轻结构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其与小说的跨媒介叙事具有不同特征。选择“可能世界”而不是“故事世界”的概念分析散文的跨媒介叙事,是因为“可能世界”在非虚构文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架起一座具有可通达性的桥梁,从而与小说的“故事世界”改编区别开来。以“可能世界”生成机制为中心,将散文的个性化转化为经验化的公共性,按照“再中心化”与“最小偏离”原则,散文的跨媒介叙事即可生成可能世界。可能世界的平行本体论是比故事世界的虚构性更接近于散文的跨媒介叙事的理论模型。

    2025年05期 No.283 195-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东西小说伤痛主题论析

    邱慧婷;

    东西擅长通过极端的人物关系与尖锐的伦理困境建构戏剧化的叙事场域,以“伤痛”为核心关切,书写小人物的悲苦无奈,在变形夸张的叙述中质询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探询个体与时代的关联,由此凝练出极具辨识度的荒诞美学范式。其小说中的伤痛源自现实的真实,又有历史的回响,蕴含现实生活与历史记忆的冲突。东西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解剖社会变化中个体的生存创痛,又以文学之光烛照生命本相,切实担负起理解时代、切入时代、回应时代和展现时代的创作使命。

    2025年05期 No.283 20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批评家学术档案

    <正>《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书是中国新诗的断代研究,主要描述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发展流变过程,探讨朦胧诗后先锋诗歌各抒情群落之间的承续与变异,以及每一时段的不同特征,揭示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演变规律与历史地位,在建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阐释体系的过程中,及时回应了新时期以来当代先锋诗歌创作的现实。

    2025年05期 No.28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目录

    <正>~~

    2025年05期 No.283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